跨界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商业战略,对于普通个人而言,却需随心所致。
“跨界”这词随着互联网+的兴起变得炙手可热。诺亚财富的一次投资者培训,演讲者表明很多富豪的财富资产走向是呈抛物线,在某一时刻达到峰值后慢慢下滑,唯有李嘉诚的财富资产总值是平稳上升,或许某些富豪在曾经峰值时,超越过他,但长远看,却是不如的,而这关键在于李嘉诚的投资覆盖了21个行业领域。当此类跨界的成功案例成为投资人的导向,越来越多的人将网撒得更开。当然也不乏不少被迫转型的,特别是一些做实业或传统行业的老总们,在互联网+的冲击下,也琢磨着怎么换入几张新牌。我们普通人的跨界又当如何?
爱好?
最近朋友聊到不知道以后干什么
“做你喜欢做的事情,你有什么喜欢的么?”
“打篮球”
“可以玩出逼格么?”
似乎言辞有点犀利了,其实,我只想告诉他,选一个可以玩出逼格的爱好努力的玩儿,玩到极致,可能你就知道以后干什么了,到那时,你的工作就不仅仅只是工作,可能变成一种情怀,或者一种满足感。
工作的等级
刚入社会时,我们都可能因面包而妥协,选择自己不喜欢的行业或职位,就如我自己,刚入职场时是个敲代码的程序猿,渐渐我发现自己更喜欢DBA,再后来的PM/PO。当我们尝试或成长后,慢慢懂得自己,了解自己,包括喜好和特长,会选择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或者更喜爱的工作。这时,我们已不会担心面包,而考虑更多的是Enjoy,是否开心,是否有成就感,工作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欣喜和提升空间。更有极少数的精英们,他们的成就感已不在是小我的范畴,而是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或贡献,他们会研发一些对人类社会有推动作用的产品,会投身公益等等。
不管我们处于哪种level,做什么都不重要,开心就好。不得不承认国内很多人过得很压抑,很多年轻人有着与其年龄不符的相貌,很少人拥有自己的业余生活,甚至工作比他们的生活和家人更为重要。这样的社会形态在我看来有点畸形和不健康。
因喜好而跨界
当工作的压力让我们喘不过气,让我们生活扭曲时,这份工作就是不适合我们的。可悲的是很多人迫于生活压力妥协,且一直被奴役。他们很少去思考自己能怎样改变,怎样的工作才是适合自己的,怎样才能让自己活得轻松开心。
- 上周去香港,特意去深圳约会了高中时的死党妹纸,她说她辞了八年的高薪白领工作,成功转型做了瑜伽老师,我挺高兴看到身边朋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这与金钱无关,更多是追随内心所想。
- 鲜Life的技术总监曾调侃如果不是入职了这家公司,可能他会考虑去写小说。
- 小伟,我澳洲的小伙伴,钓鱼爱好者,放弃了学了多年的数学专业,和另一个钓鱼爱好者Ray一起开了家旅行公司,专门组织国内钓鱼团的澳洲路线。
- 我的前上司,从携程的ED到陆金所的GM,前段时间居然和我说,回旧金山卖房子其实也很不错诶,你要不要回澳洲卖房子?我相信房产肯定不是他的爱好,他只是羡慕做房产经纪的自由。
- 一对潜水爱好者,辞了国内的工作,双双到巴厘岛做潜水教练。
- 有年轻人租了山间茅舍体验生活,将世外桃源生活写了一本书。
- 有人爱摄影,成为旅居各地的游人,拍遍风光奇景,将美片投往各内容网站。
- 有人爱玩游戏,他们或许也能成功转型成游戏体验师。
很多爱好,看似微不足道,当我们真心热爱时,它无疑会成为跨界的资本。不知道我会不会哪天去追逐我所感知的神学。
我们的跨界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满足,当厌倦了繁琐的而心累的职业,选一个喜欢的行业会更开心吧。